拍摄地点:中国
拍摄时间:2013-02-07
作品标题: 赤脚医生
作品介绍: 1965年6月26日,毛泽东就医疗卫生工作发出最高指示,批评卫生部为“城市老爷卫生部”,要求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。在“六二六”指示的指引下,培养土生土长的医生慢慢成为一种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思路。之后,中国农村建立起一支关注农民初级保健的医疗队伍——赤脚医生。
自那以后,中国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依托,建立了集“预防、医疗、保健”为一体的县、乡、村三级医疗网,实现了“小病不出村、大病不出乡”的农村卫生革命。在此过程中,上百万“赤脚医生”被认为发挥了关键作用,他们成为中国三级医疗网的“网底”。
1968年9月,《红旗》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《从“赤脚医生”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》的文章, 9月14日,该文在《人民日报》刊载。随后《文汇报》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。“赤脚医生”的名称走向了全国。
“赤脚医生”是农村社员对“半农半医”卫生员的称呼。根据当时的报道,中国那时102万赤脚医生,其中近70%的人为初、高中毕业,近10%的人员为小学毕业。
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,是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。他们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,可以治疗常见病,能为产妇接生,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。
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,一是医学世家,二是高、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,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。挑选出来后,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,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,但没固定薪金,许多人要赤着脚,荷锄扶犁耕地种田,“赤脚医生”名称由此而来。
20世纪的70年代,农村医疗合作在中国进入一个鼎盛时期,全国赤脚医生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500多万人,其中医生180万,卫生员350万,接生员70万。赤脚医生对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,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那个时期,文艺界也创作了一些以赤脚医生为主题的作品,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,如崔嵬导演的电影《红雨》、谢晋导演的电影《春苗》等。
1985年1月25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《不再使用“赤脚医生”名称,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》一文,到此“赤脚医生”开始退出历史舞台。
2004年1月1日,国家实行《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》,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,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。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裘志伟推荐语:
项新平先生的作品总是那么接地气。
他的作品都几乎产生于他工作生活的地方。作为一位纪实摄影师,他关注生活、关注当下,并记录了历史。
项新平先生在担任永康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期间,负责联系卫生工作,对基层百姓的健康疾苦深有感受,对常年奔波在防病治病第一线的卫生人员很有感情。他对“赤脚医生”这一群体的演变也十分关注。他对永康市的赤脚医生做了细致的调查走访,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们的坎坷的足迹和奋斗的印痕,为每一位赤脚医生简历图文档案。
阅读这组通过新旧对比的编辑手法呈现的《时间去哪儿了》,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, “赤脚医生”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奉献出的青春,深深嵌进这组照片里。
这组照片的历史价值巨大,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史提供了丰富、详实、高质量的影像资料,体现了纪实摄影的重要作用。
推荐人 倪华初
天下摄影交流群:一群:35765943 二群:176326500 人像群:90556132
Copyright © 2009-2014 台州市天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